思覺失調誤為「撞邪」 慈母助大學畢業孩子走出陰霾 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03/30 18:34

最後更新: 2017/03/30 19:20

分享:

分享:

蕭太親述其大學畢業孩子22年前的「撞邪」經歷,幾經艱苦要求孩子正視看醫生,最後才確診患上思覺失調。(經濟日報記者譚德潤攝)

精神病問題在香港一直被忽視,本港現時約有100萬至170萬名精神病患者、當中約20萬為嚴重個案,而年輕人患嚴重精神病的情況更愈見浮面。現年70歲的蕭女士親述其大學畢業孩子22年前的「撞邪」經歷,孩子突然不信任家人,連家中的食物及水亦不願進食,及後才證實患上思覺失調。

蕭女士憶述,孩子當年病發時29歲、是大學畢業的專業人士,或因工作壓力太大出現精神困擾,她認為孩子應該求醫,但丈夫因要養家甚少與子女溝通,而孩子也不認為自己有問題,無從入手,令她十分迷茫。

【延伸閱讀】情緒困擾 僅半數市民感精神健康

幸好她接觸到精神病團體、學習到如何與孩子溝通。在病發約半年後,孩子情況愈見嚴重,竟在港鐵站迷路,幸他致電朋友以港鐵站顏色認路,才平安歸家;蕭女士借此事哄孩子求醫,並暗地寫紙提醒醫護他有精神病,但留醫1個月期間、孩子不停要求歸家,出院後情況未見好轉。

直至第2次入院,眼見孩子被捆、向她怒目要求出院,蕭女士雖心痛,但堅持狠心暫停探望約1星期,希望他能正視自己的病情。最後經多年努力及陪伴,孩子的情況已有所好轉,只需定期服藥及覆診,有能力工作及照顧自己。

蕭女士憶述,22年前孩子病發時,針對精神病的資訊及社會支援較少,照顧者壓力大,因此她在6年前於利民會擔任義工,以過來人經驗協助患者家屬。利民會有24小時由真人接聽熱線(3512 2626),病人可在失眠時致電,舒緩情緒之餘,亦可減輕家屬壓力。

蕭女士說,經多年努力及陪伴,她孩子的情況已經有所好轉,只需定期服藥及覆診,可工作及照顧自己。(經濟日報記者譚德潤攝)

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指出,思覺失調患者會出現與脫離現實的想法或觸覺、疑心重,會覺得其他人的說話與自己有關;其自理能力、興趣及動力均會減弱甚至衰失;更重要的是,病人普遍不覺得自己有病,因此親友較難建議他求醫。

他建議,家人避免引述其病徵與其爭拗,亦不應該過於心急糾正其想法,否則會失去病人信任,從此不再告知病情,病情可能會惡化;家屬可由病徵帶來的困擾入手,向患者提出影響到情緒、睡眠,表達理解其感受,從旁建議他向專業人員求助。

利民會於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期間,以網上問卷訪問281位市民,男女分佔193及88人,以分析市民精神健康狀況,結果發現兩成半人遇情緒困擾時不知向誰傾訴,據凱斯勒心理困擾表推算,至少3成人有機會患焦慮或情感疾患。

左起為利民會研究及發展主任陳潔英、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、利民會助理總幹事李綺雯、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及聯心社主席蕭玉珠。(經濟日報記者譚德潤攝)

調查又發現,年輕受訪者心理健康較差,有42%受訪者為30歲或以下,其心理狀況評分平均較31歲以上者差,以凱斯勒心理困擾表計算,18歲或以下(3%)的平均分數為33.3,為多個組別中最高分,即困擾程度及患情緒病機會較高。

麥永接指出,調查可見年輕人心理健康不太理想,情緒困擾有年輕化趨勢,提醒年輕人壓力可源自朋輩關係不理想、學業問題,又或要參加「產生不到興趣的興趣班」;而不少家長將課外活動「外批」予專業人士,自以為提供了資源給子女,但實際親子關係卻未如理想。

他表示,上屆有文憑試女生向父母傾訴自己學業有問題,但父母只給錢她補習、讓她參與活動,認為她無問題,向她表示「已比很多人幸福」,未有及時發現女兒面對情緒困擾,終延至出現頭痛、失眠及不願上學,有自毀念頭才求醫,確診中度抑鬱,由於當時她的狀態已不能單靠心理治療,需服藥輔助。

他提醒,家庭支援對子女相當重要,父母應從少與子女建立關係及給予安全感;亦要觀察入微,長期無原因的頭痛、失眠、肚痛或因情緒壓力所致。

【其他熱話】郎平歷史性任中國女排總教練 神一般女人是如何煉成?

【其他熱話】10蚊15隻本地蛋? 蛋商:本地蛋最平要3蚊隻

【其他熱話】醫生也移民? 一圖睇晒邊種職業最易移民英國

【其他熱話】GU攻港連開2店 與Uniqlo並排搶協同效應【有片】

撰文 : 鄧穎琳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